【文字解读】改革开放40年黄山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经济发展阶段性成就
按照40年来经济发展阶段特征,40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探索试验、全面展开、整体推进、完善创新、全面深化五个阶段,阶段性成就也各有特色。
1、改革开放初步探索试验阶段(1978-1984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9年7月小平同志视察黄山高瞻远瞩地指出 “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揭开了黄山改革开放和旅游发展的序幕。这一阶段,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黄山旅游踏上“接待型”向“市场型”的转变之路。黄山市生产总值增速由1978年的4.8%提高到1984年的17.7%,年均增长8.7%;农村改革带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9元增加到301元,年均增长22.5%。黄山风景区旅游接待量由1978年的8.5万人增加到1984年的36.9万人,年均增长27.7%。
2、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1年):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这一阶段,农村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工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得到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黄山市,市政府确定了“旅游牵头、推动改革、扩大开放、带动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1985-1991年,黄山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1991年乡镇企业达3.83万户,是1984年的4.5倍;旅游接待量在1988年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在1991年突破1亿元。同时,对外开放实现突破性进展,1985年注册排名前列外资项目、1991年获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3、改革开放整体推进攻坚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一阶段,黄山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生态优势,围绕“三最”宏伟目标,积极实施“旅游立市”发展战略。1992-2002年,黄山市经济发展速度有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有3年增幅超过15.0%,年均增长13.1%,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2002年财政收入7.9亿元,为1991年的4.9倍,年均增长15.5%;旅游接待量在2000年突破500万人次,到2002年达706.3万人次,为1991年的3.3倍,年均增长11.6%,旅游收入跨越两个十亿台阶,2002年达25.4亿元,为1991年的24.3倍,年均增长33.7%。
4、改革开放体制完善创新阶段(2003-2012年):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制度创新的阶段,并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阶段,黄山以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一强三大”目标为统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四化”建设进程,基本形成了大黄山、大产业、大旅游的发展格局。2003-2012年,黄山经济年均增长11.7%;这期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2010年二产占GDP43.8%成为排名前列大产业,到2012年达到历年较高点46.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7.9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6.9亿元,年均增长25.5%,是40年来经济质量提升较快的阶段;旅游接待量在2005年迈上千万人次,2011年突破3千万人次,到2012达3641.3万人次,为2002年的5.2倍,年均增长17.8%;旅游总收入2007年跨上百亿元,到2012年突破300亿元,达303.0亿元,为2002年的5.7倍,年均增长19.0%。
5
、改革开放 “五位一体”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改革全面实施。这一阶段,黄山市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2013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跨上两个百亿台阶,到2017年达645.7亿元,年均增长7.7%;人均生产总值近7000美元;财政收入跨越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00亿元;游客接待量超5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034元。
二、4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仅3.3亿元,历经9年到建市的1987年迈入十亿;历经15年到2002年迈入百亿级;2017年达645.7亿元,是1978年的48.1倍,年均增长10.4%;人均GDP取得突破。1978年全市人均GDP仅258元,之后分别于1988年、2005年突破千元大关和万元大关;2017年达到46735元,列全省第5位;是1978年的44.7倍,年均增长10.2%。
财政总体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0.7亿元,到1989年是1.44亿元,用了11年时间翻一番;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财力增长进入快车道,2004年迈入10亿台阶后, “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8.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5.9%,到2017年突破100亿,达105.9亿元,是1978年的159.7倍,年均增长13.9%。
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全市旅游接待量仅34万人次,其中黄山风景区7.8万人,在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7年旅游接待量达到5777.2万人次,是1978年的170倍,年均增长14.1%;黄山风景区达336.9万人,是1978年的43.2倍,年均增长10.1%。全市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点(区)47家52处,其中5A级景区3家8处。1996年,“黄山旅游”作为全国排名前列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在主板成功上市。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之前,黄山市长期以传统林茶生产为主,1978年排名前列产业占GDP比重达62.3%;1997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双超一产,第三产业成为较大产业,产业结构演变为30.8:32.6:36.6,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39.7:51.4,其中“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五年,2010—2012三年间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40年来,我市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绿色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9.2亿元,是1978年的4.5倍,年均增长3.9%。2017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4家,其中:高级、省级龙头企业2家、41家;建成高级、省级农业标准基地28个;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0个。
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40年来,我市工业发展阶段历经“围绕旅游办工业,办好工业促旅游”到“旅游立市、工业强市”,再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制定实施《黄山市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目前已初步培育形成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精细化工等具有竞争优势四大主导产业。201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0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相当于1978年的185.8倍,年均增长14.3%;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7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72户;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48.6%。新兴产业发展向好。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26.8%,比20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汽车装备、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产值占比32.5%,比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园区集群效应显现,全市百亿级开发区发展到4家,拥有高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家。
服务业迅速成长层次提升。40年来,我市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长足进步,并形成以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32.2亿元,是1978年的227.5倍,年均增长14.9%,比GDP年均增幅快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1.4%,居全省首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合计占服务业比重的29.7%,比201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不断壮大,增加值合计占比41.9%,提高了8.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活跃、新业态兴起。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8亿元,是1978年192.2倍,年均增长14.4%。其中:有30家限上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10家。
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40年来,黄山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0.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646.9亿元,4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69.6亿元,其中:“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投资占51.6%。昔日的“小山城”逐步向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迈进。
城市面貌发生华丽蜕变。1987年建市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构建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城市格局,大力实施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和“两治三改”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变化明显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的不足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7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8.0%提高到2017年的50.9%。城市路桥、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绿化美化、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完善。2017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2.8平方米,供水覆盖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0%和100.0%,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0%和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45.8%、38.8%和14.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44.9%。目前的黄山路更畅、灯更亮、地更绿、水更清、街道更整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新名片。
交通网络枢纽地位初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绩黄、黄祁等5条高速公路,合福高铁建成运营,杭黄高铁即将通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构成的“双十字”交通枢纽基本成型。2017年末,铁路通车里程达256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70公里,公路总里程70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长三角发达地区平均水平。黄山屯溪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随着池黄高铁、昌景黄高铁、芜黄高速、黄千高速、德上高速的加快推进,黄山正加速成为全国高铁“八纵八横”主骨干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国际空港城和皖浙赣闽四省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品牌内涵日益提升。2000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中国较具幸福感城市、较佳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等殊荣,成功摘取中国人居环境等奖、荣获全国无障碍建设创建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宏村镇、齐云山镇获批“中国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和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跻身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96个、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皖风徽韵的美丽乡村更加彰显。
四、开放经济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和深化国际项目合作,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对外交往新格局。截止2017年末,全市共缔结国际友好城市6个、友好交流城市14个、缔结友好景区关系城市8个、友好学校3个,扩大提升了黄山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交流合作,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40年来,全市外贸进出口由享有自营出口权时的 135万美元起步,2017年达到73740万美元,是1991年的546.2倍,年均增长27.4%。外贸经营主体迅速壮大。2017年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638家;产品出口到全球159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取得可喜成果。1985年引进排名前列注册外资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到2017年末累计利用外资额23.2亿美元,2017年末,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1.73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4.05亿美元和11.7亿美元。现有境外企业110家。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亮眼。自1992年招商引资开始,累计引进实际到位资金3560.3亿元,其中:“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2个,累计实际到位内资金额1708.2亿元。与北京市国资委及北京城建等市属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利华、科大讯飞、深圳益田、广安控股、北京陶冶等企业落户我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均衡优化教育资源,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3.4%;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5.92%;高考文理本科达线率53%,中职校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黄山学院升格本科院校,新建黄山职业学院。现拥有幼儿园181所,在园幼儿3.76万名;小学129所,在校学生6.87万人;普通中学118所,在校学生5.47万人;中职教育学校17所,在校学生1.57万人;高等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30万人。师资力量明显加强,普通中学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由1978年的26.9人下降到2017年的11.1人,小学由30.2人下降到13.6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市现有高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2家。建成高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高级众创空间2家。2017年,R&D活动人员4426人,全社会R&D支出7.06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0倍和5.2倍,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由0.51%提高到1.0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4件。
徽文化发展繁荣兴盛。40年来,着力繁荣发展徽州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末,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8个、美术馆5个、博物馆54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01个、农家书屋697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38个;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8%、97.6%。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地3处,高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3处、名村14处、名街3处,中国传统村落92处,高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现存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高级非遗传承人33人。《曙光曲》等5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徽州文化大辞典》出版,《阅读徽州》被评为十佳皖版图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居全省前列。
体育事业发展成绩先进。40年来,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017年末,全市共建成市县级体育场馆20处、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场地8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25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年均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120余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5%以上。创建高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所。成功打造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黄山国际山地车节等知名体育品牌赛事;承办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等百余项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体育赛事活动。黄山籍竞走运动员吕秀芝获得多枚高级赛事奖牌。黄山市被确定为全省少有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民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到2017年全市已拥有卫生机构1074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97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143张,分别是1978年的3.5倍、2.5倍、2.7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由1978年的15.4提高到2017年的42.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1.9人提高到22.9人。目前,城乡居民免费享受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六、绿色发展成果共享
生态环境治理成绩斐然。40年来,我市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先后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重大战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2017年末,全市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6个,高级生态村4个。完成全国排名前列跨省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两轮试点,“新安江模式”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6.6%提高到82.9%,高于全国61.2个百分点。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重点流域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1%。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居民生活发生质的飞跃。40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消费观念显著变化,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2017年人均住户存款余额45597元,居全省前列,高出全省56.4%,是1978年2572.4倍,年均增长2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21元,是1985年的16.4倍,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34元,是1978年的167.7倍,年均增长14%。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201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4%,32.7%,比2007年分别下降3.8个和16.4个百分点;以汽车为代表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农村每百户家用汽车达30.4辆和18.0辆。
社会保障发展全面推进。40年来,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五大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次达到94.76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城乡低保连续扩面提标,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显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9%下降至2017年底的1.16%,全市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各位媒体朋友,“凝心聚力四十载,砥砺奋进创辉煌”,40年来的辉煌成就令人瞩目,催人奋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抒写好黄山篇章,为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新黄山不懈奋斗。
来源:黄山市统计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