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山”驶进高铁枢纽时代!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2月27日上午9时许,随着一列高铁驶过皖南的青山绿水间,黄山市迎来了又一条高铁大动脉的打通。
当日,杭昌高铁黄山至南昌段正式通车,杭昌高铁全线贯通运营,黄山市黟县、祁门两个县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到杭州、合肥、南昌均实现2小时内通达。
高铁成网 塑造枢纽区位
“高铁的开通,打开了黟县通往外界的窗口,拉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会吸引更多旅客来黟县。”来自广东的于先生在黟县经营着一家文旅企业,经常往来两地,听说高铁开通,他喜不自胜。“对于我们文旅企业而言,人气就是财气,高铁带来交通方式变革,必将拉近时空距离,让黟县的人气越来越旺。”
在铁路系统上班的廖女士家住祁门,她告诉记者,她以前下班回家只能坐大巴,或者是坐到黄山北站再转乘一个半小时的小客车,小客车错过了一班要等好久才有下一班,十分不便。现在黄山北站坐高铁二十分钟就能到祁门南站了,节省了一个多小时,回家方便多了。
“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祁门、黟县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黄山实现县县通高铁,明年随着池黄高铁通车,黄山所有区县将通高铁。”黄山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发强表示,目前,黄山境内已有合福、杭黄高铁,随着杭昌高铁全线贯通运营,黄山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全国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城市、皖浙赣区域综合枢纽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将为大黄山建设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等红利。
祁门南站(李博 摄)
时间回溯到八九年前,黄山还只有一个2台8线的二等小站黄山站,很多往来省城、黄山的人都有过乘车四五个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的记忆。
高铁,深度改变着一个城市。
2015年6月28日,跨越皖赣闽三省、从巢湖之滨直抵海峡西岸的合福高铁开通运营,黄山北站正式启用,结束了黄山不通高铁的历史。
2018年12月25日,杭昌高铁杭黄段开通运营,黄山北站也由5台7线扩展为13台17线,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3年12月27日,随着杭昌高铁黄昌段的建成通车,杭昌高铁全线贯通,黄山市形成两条高铁动脉的十字形交叉,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明年上半年,池黄高铁即将通车,黄山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高级工程师杨秀志介绍,杭昌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连接线,是继沪昆高铁杭州至南昌段后,连接杭州至南昌的又一高铁大通道。对于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杭昌高铁黄昌段上海局管内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10列,黄山北至南昌东最快1小时45分,黟县东至杭州西最快1小时41分、至合肥南最快1小时43分,祁门南至杭州西最快1小时56分、至合肥南最快1小时59分。
2024年1月10日,全国铁路一季度列车调图后,杭昌高铁黄昌段将正式纳入全国高铁运输网络,开行动车组旅客列车数量将大幅增加,上海局管内最高可达34列,旅客通过这条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等城市。
美丽高铁串起“黄金旅游线”
你可能没听说过黟县,但你一定听说过西递、宏村。这个人口不足10万人的皖南小城,却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旅游名城,水墨画一样的皖南山水,随处可见的古民居,让这里成为徽州风韵的代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过去,黟县因为没有高铁,不仅民众出行不便,丰富的旅游资源因交通原因让众多游客“望路兴叹”。杭昌高铁开通后,黟县打开了通往山外的大门,密切了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联系,缩短同全国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迎来发展利好。
以黟县东站为原点,距离西递石林花海景区约1公里、西递古民居风景区约3公里、宏村古民居风景区约15公里、齐云山风景区约10公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不仅方便了周边旅客出行,也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两名工作人员从黟县东站特大的车票前经过。(李博 摄)
祁门县地处黄山市西侧,是安徽省南大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同时,这里也是世界“黄金产茶带”,优越的自然生态造就了祁门红茶等优质茶叶。但交通不便一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杭昌高铁黄昌段在祁门县设立祁门南站,高铁开通后彻底改变了祁门县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打通祁门县至安徽本省,以及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市的快速通道。
祁门红茶是祁门县特产。在历史上,祁门红茶要通过水路运到鄱阳,从九江湖口转出,进长江、到武汉,再流通到全国各地,茶叶运输时间长带来了很多风险,并且不利于外销。高铁开通后,闻名世界的祁门红茶可“坐上”高铁销往全国各地。
高铁带来的交通升级,为旅游升级发展带来机遇。杭昌高铁串联起杭州西湖、千岛湖、黄山、鄱阳湖、景德镇、滕王阁等一批全国著名旅游名胜,沿线共有9个国家5A级、70多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连接浙皖赣三省众多名城、名镇、名湖、名山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为沿线旅游发展注入动力。
“自2015年黄山市进入高铁时代以来,坐着高铁来黄山的游客大幅增加,2015年为260万人,2023年预计达到450万人,随着杭昌高铁这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贯通,预计未来2年内,坐着高铁来黄山的游客还将增加,有望超过600万人。”胡发强说。
黄山因山立市、以旅兴市。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小胜眼里,看到了不一样的机遇。
“过去大家提到黄山,只知道是一座山。其实,黄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全域处处是景点,步步有文化。”吴小胜说,黟县东站、祁门南站的开通,把黄山的乡村全面打开,发现黄山巨大的宝藏和发展潜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不一样的美景、美食、美宿、乡村、民俗、非遗等徽式生活,打开了全域旅游的图景。
12月25日,雪后初霁的黄山风景区。(程伟如 摄)
我省提出依托长三角巨大的旅游市场,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黄山抢抓高铁开通机遇,做活全域旅游文章,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吸引四方来客。
明年一季度,黄山市在境内收费的24家A级景区(含黄山、齐云山、宏村西递、呈坎、太平湖)等收费型景区将实行“三免二减半”,开展周三“黄山市景区免门票开放日”活动;对 18 周岁以下青少年群体和 60 周岁以上人群免门票开放;全年对境外游客门票半价优惠;黟县新增5 家景区全年免门票开放;对“大黄山”“衢黄南饶”七市(黄山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衢州市、南平市、上饶市)市民门票半价优惠。
“一季度预计直接补助市场1亿元。” 吴小胜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借助高铁带来的机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特色精品线路,行程丰富的高铁旅游线路,满足高铁沿线城市游客多元化需求。强化高铁旅游营销,出台更多价格优惠和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市内旅游企业开拓客源市场。
“轨道上的安徽”加速崛起
放眼安徽,高铁这张名片越来越靓。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高铁等新基建投资,加快铁路网络升级加密,全省高铁发展突飞猛进。
2022年,全省铁路完成投资461.5亿元,同比增长13.5%,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铁路已完成投资351.74亿元,全年力争完成铁路投资500亿元以上,有望再创新高。
作为铁路省方出资人代表,安徽省投资集团前三季度已累计完成省本级出资97.9亿元,带动全省铁路固定资产投资267.75亿元,充分发挥了铁路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当前,省投资集团参与投资在建的重点铁路项目12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铁路里程117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130公里。目前正在开展规划研究的铁路项目6个,总投资超800亿元,里程约360公里,推动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铁路网。
12月27日11时24分,黄山驶向南昌的首趟G4817从中铁隧道局三标平里阊江特大桥通过。(李博 摄)
投资加码,带动安徽高铁狂飙突进,“轨道上的安徽”加速崛起,杭黄、商合杭、合安、安九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安徽在全国铁路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特别是贯通了京沪、京福南北大通道,沪汉蓉、陆桥、沪昆(辅助)等东西大通道和华东二通道,沿江、京港通道正在加快贯通,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普速铁路为基础的现代铁路网布局基本形成,基本确立了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
省发展改革委铁建办副主任付佳佳告诉记者,杭昌高铁通车后,安徽铁路里程达到549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22公里,稳居全国前列。杭昌高铁黄昌段的开通运营,对于巩固提升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带动沿线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铁路也已经形成三大优势。
一是枢纽地位高。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有“三纵三横”6个通道经过安徽,包括纵向的京港(台)、京沪通道,横向的陆桥(连云港至乌鲁木齐)、沿江、沪昆辅助通道,且每个省辖市都有主通道覆盖,奠定了我省在全国高铁网中的枢纽地位。
二是技术标准高。安徽高速铁路标准均为时速350公里或250公里,且规模占全省铁路网的比重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成绩显著,全省路网复线率74.9%,电气化率7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通达程度高。安徽于2019年实现市市通高铁,是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高铁覆盖34个县。目前,已开通合肥至23个省会城市和120多个地级市直达高铁动车。
目前,全省在建合宁、合新、宣绩、池黄高铁,淮宿蚌、阜淮、巢马城际,新合肥西站等18个重点铁路项目,新线里程1354公里,总投资2600亿元,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一大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展望未来,安徽将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安徽”,完善加密高速铁路通道布局,改造提升普速铁路,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构建江淮城际铁路网,有序发展市域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黄山发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